close
陶藝家邵婷如
某天我在圖書館看到經典雜誌報導「陶藝家邵婷如」的故事,當下心想,我要介紹她的生平給擔憂孩子們未來的家長、老師們看看,”看完她的故事”或許會影響對孩子們天賦才能的認知,如同我的發現:「神在造人時,關了這扇窗(如:人際智能),卻開啟了另一扇窗(視覺空間、想像創作智能)」。

邵婷如,1963生於台北,母親是一位花道老師,父親是一位化學學者,任職政府機關。
打從一進小學,邵婷如就無法適應制式學習環境,再加上當年推崇「嚴師」、盛行體罰,更讓她全身的「叛逆細胞」一個個甦醒、串連,一碰外界壓力就成衝突對峙。學校體罰制度讓邵婷如痛恨不已,功課一直烏鴉鴉,勉強上學只是為了每星期的美勞課。國中時期的邵婷如成績還是吊車尾,內心挫折感越加沉重。
國中畢業後,邵婷如一個高中也沒考上,媽媽大費周章才為她申請進私立女中分數較低的高商部。高商課程中的珠算會計讓邵婷如更加頭大,怎麼考都不及格,還曾被老師以銅尺當眾敲頭,尊嚴大大受辱,逼得她開始逃學,在家與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。
這樣撐過高中,大學聯考自然又落榜了,只好花錢到南陽街補習,前後在補習班混了三年,依舊爭取不到入學機會。在「脫軌」的社會邊緣,有人容易墮落黑暗底層,但那些對她毫無吸引力,因為那種生活讓她「不舒服」。
就在重考第三次落榜後,有天她遇到一個久未聯絡的高中學姊,學姊跟她提到有所體制外的學校在關渡基督書院還在招生,建議她不妨去試試。邵婷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前往參加英文系考試,最後以後補名額擠進這所美國基督教會體系所辦的學校。在當時此所學校文憑不被台灣教育部承認,很少人選讀。
就在關渡基都書院這段期間,天生熱愛手工藝的她,開始主動利用課餘時間去嘗試學習許多才藝,諸如國畫、雕刻等。當她轉進陶藝教室,捏到陶土的時後,心下忽然有種明白:「這是我想做的!」因為捏陶的時後,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。
大學畢業後,邵婷如就在陶藝教室當助手。那時家族親戚的孩子和老同學們都在社會上謀得職業,開始做力爭上游的上班族,她仍靜悄悄窩在「邊緣」做她喜歡的事。
1989年成立個人工作室,全心投入面對一把土從零開始、無中生有的手塑創作。後來因作家心岱無意間看到邵婷如的手繪圖,邀請她為新書做插畫,而後插畫工作一個告自己找上門來。靠著插畫收入,邵婷如得以維持獨立創作,而她的陶藝之路也是這樣自然開展出來的。 要不是「走投無路」,邵婷如怎會去唸基督書院?而且她讀的英文系,豈不在為她後來到世界各國交流陶藝預作準備?還好前面十五年的學校生涯都「格格不入」,邵婷如才能腳踏實地、不攀緣附會、全然專注於自己心靈與作品的陶藝家。
邵婷如的故事可提醒我們,或許不用對看似負面的階段人生太過悲觀,因為它可能只是為了讓人成器必要的試煉。只要誠懇依隨內在的呼喚,老老實實去努力,生命終究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,走上自己的道路。 (摘自經典雜誌2007.4月刊)
註:
(一)民國59年-70年時期,學校有體罰制度,考試成績缺幾分打幾下,不是打手心、手背或抽打小腿、屁股。
邵婷如記事:
(一)邵婷如說:「沒有其它素材比陶土更能給她感動、更能為她代言。」
(二)曾任美國伊佛森(Everson)美術館館長、現為美國陶藝雜誌主筆的朗.庫克塔(Ronald A. Kuchta)
:「邵婷如的人塑是她顯著成就的原創藝術,正如哥倫比亞的畫家佛南多.波特羅(Fernando Botero)、也像挪威的畫家奧德.那頓(Odd Nerdum)、或是義大利畫家米摩.波蘭迪諾 Mimmo Paladino、還是美國畫家里昂,葛魯柏(Leon Golub),他們都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原創人形,在其豐富多樣的的作品裡描寫著社會上獨特怪異的身份角色,其中大多伴隨著黑暗的含意及具有爭議性的隱喻。」
(三)邵婷如從事陶藝創作已有二十二年之久,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十次、參加聯展六十二次。作品曾在美加、日、韓、英、德、義、丹麥、希臘..等國展出。
(四)二OO一年入選為「國際陶藝學院會員」,總部在瑞士的國際陶藝專業作者組織,入會者必由至少三位會員推薦,並經嚴格審核。
(五)出版了五十多種暢銷筆記書、卡片、信封信紙和散文、繪本的「插畫家」。
(六)深入瞭解「邵婷如」:
http://www.ncu.edu.tw/~ncu7195/exhibit/93/ex4/index2.htm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