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印度和中國的"抓周"習俗

    在台灣習俗中,小孩出生滿一年,台灣語叫「度睟」;睟是周年的意思。在度睟當天還有一項重要的儀式,那就是「抓周」。所謂抓周,就是在大廳壇前準備一個米篩,裡面放十二種物品,分別是書本、筆、算盤、金錢、秤子等,然後將嬰兒置坐於米篩中央,而任由他隨意擇取,其用意是用以卜示嬰兒將來的性向和發展,因此米篩中所放置的每一項物品,都各有代表意義。

    俗語說:"七坐八爬九發牙"意思是指嬰兒到了七個月大時,便會坐直;八個月大時會爬行;九個月大時開始長牙。

    印度也有抓周習俗,但是不一樣的是印度小孩滿六個月時,表示可以開始吃副食品--穀物所舉行的儀式。在儀式之後,父母親會準備一些物品,任由小孩選取,其用意是象徵嬰兒將來的性向和發展。

20101010(010).jpg

 圖(一)  正在進行可以開始吃穀物的儀式

 

20101010(028).jpg  

  

 圖(二) 正在進行抓周習俗

20101010(036).jpg 

圖(三)  已完成抓周習俗

 20101010(003).jpg

 圖(四)  開始吃穀物儀式所需的地方

中國民俗文化:"抓周"的由來

資料來源:大紀元時報  2007/12/13    網址 http://epochhk.com/7/12/13/56603.htm  查詢日期  2010年10月15日

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風俗:當小孩子長到一周歲時,大人們會將工具、文具、文書、兵器、日常用品等物品放在其面前,任其隨意抓取,以其先抓到的物品來預測他以後的前途和興趣,這種活動稱為「試兒」,民間稱為「抓周」。據說十分靈驗。

  《紅樓夢》第二回就描寫了賈寶玉在「抓周」時抓取了脂粉和釵環,氣得他的父親賈政罵他將來必定是酒色之徒。在後文中描寫的逐漸長大的賈寶玉,果然是一個喜歡與女孩子廝混在一起的人。

  相傳「抓周」的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在江南一帶流行。北齊顏之推著的《顏氏家訓》中就記載了這一習俗:當孩子長到一周歲時,要為其沐浴、穿新衣,然後在男孩子面前擺上弓、箭、紙、筆,在女孩子面前擺上刀、尺、針、縷衣,外加食物和珍寶等,讓孩子隨意抓取,以此驗證孩子將來是否貪婪、廉潔、愚鈍、聰明等,這種活動稱之為「試兒」。

  到了唐宋時期,「抓周」已經成為漢族人生禮俗中的一個重要儀式。北宋《東京夢華錄》卷五中詳細記述了東京汴梁地區的「試兒」風俗,南宋《夢梁錄》中也記錄了當時杭州城內的「抓周」,具體方法與南北朝時期差不多,但擺在孩子面前的物品更豐富了,甚至包括佛、道經卷等。

  民間傳說宋朝時的著名大將曹彬在「抓周」時抓到了兵器和官印,令圍觀的人驚異不已。後來,曹彬果然以武功掛印,並先後擔任節度使、檢校太師、樞密使、魯國公等職。《宋史》中也有相關的記載。 明、清,甚至到了清末時期,「抓周」的習俗仍在民間傳承著。

  一般來說,「抓周」時擺的物品各有象徵意義:紙、筆、硯、書籍為儒生的兆頭;官帽、誥敕、印章等為出仕的兆頭;刀、劍、戈、矛等兵器為武夫的兆頭;金銀、珠寶等為富人的兆頭;算盤、升斗等為商人的兆頭;刀剪、針線、農具等為農工的兆頭……據說「抓周」的習俗源自物人相互感應的觀念。相信神明的古人亦相信通過物人感應,就可以預測出人的未來。

         至於「抓周」的靈驗程度究竟如何,由於缺乏具體的統計,自然是無法斷言了。但其習俗可以流傳一、兩千年之久,應當不只是一種所謂的遊戲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游奇英Vicki 的頭像
    游奇英Vicki

    游奇英寫作訓練營

    游奇英Vic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